回顧過去的五年,云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和新成效?
張紀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快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努力把七彩云南建設成為祖國西南的美麗花園。
五年來,全省環保系統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以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以環境監管執法為抓手,扎實推進環境保護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呈現了許多亮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定云南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將改革任務劃分為8類126項(建設類、保護類、治理類、管控類、執法類、責任類、產權類、補償類),實施分類指導、分類推動。2014年以來累計完成86項改革事項,一批先行先試、實踐創新的改革成效逐步凸現,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點改革不斷突破。
其次,抓好重點領域污染防治。持續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16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保持優良,16個州(市)政府所在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98.3%,較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認真貫徹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持“一湖一策”保護治理九大高原湖泊,2016年九湖水質總體保持穩定、穩中趨好, 2017年上半年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78%,與2014年(基準年)相比優良率提高了10%;加強土壤及重金屬污染防治,劃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污染重點治理區,開展土壤污染詳查,加快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加快《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發布《云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率先編撰了第一部地區性百科全書《云南大百科全書•生態編》;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同時,云南省全力推進環境保護督察,按時辦結了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的1234件環境投訴問題。云南省反饋了“52+4”項問題和11個要求追責的問題。按照要求,省委、省政府及時制定整改方案和追責方案,建立云南省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認真組織整改和追責。
貫徹新《環境保護法》,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加強環保聯動執法努力形成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合力。實施網格化監管,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重點開展了全省涉重金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制造業和污水處理廠專項監察等,及時解決民眾環境訴求,依法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加強環境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嚴格落實云南省環境保護行政問責辦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等,壓實環境保護責任。
下一步,云南還將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推動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和保護?
張紀華:要充分認識九湖保護治理的重要性。“九湖”流域面積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1%,但流域內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11%,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經濟總量的30%,是云南糧食的主產區和產業的集聚區,是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于一體的湖泊生態系統,是云南重要的生態資源和發展的基礎,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
九湖水污染綜合防治是云南環保工作中最為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九湖保護治理工作全面反映著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認識和成效,也是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鏡子。
要堅持保護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對于水質良好的湖泊要按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發展優化的思路,對于其它污染型的湖泊,必須采取工程與管理措施并舉,內源和外源共治、存量和增量共減,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確保入湖污染負荷得到有效削減并逐步控制到流域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逐步恢復水環境功能并最終建立湖泊健康生態系統。
要按照“精確定污、精準治污、精致配水、精細管理”的治理思路,突出流域管控與生態系統恢復,劃定并嚴守湖泊生態紅線,強化建立九湖流域部門聯動,建立和完善省級巡查、州市縣區檢查的環境監督執法機制,大力推進湖泊生態圈建設。堅持“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建設高原湖泊生態圈。
新華網
:
為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云南做了哪些努力?接下來還會有哪些舉措?
張紀華:抓立法。制定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各級人員崗位目標責任制度》《自然保護區巡護辦法》等制度和規范;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意見》《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意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等。
抓守法,明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和企業的環境責任,鼓勵公眾參與保護區建設和監督管理。
抓監測,實施“天地一體化”監測,連續三年開展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下一步,將逐步實現全省各級保護區衛星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處理全覆蓋。
抓查處,省委、省政府派出5個督查組,對昆明、紅河等8個州市25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專項督查,并開展“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全面清理和查處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建設項目。
抓管理,“十二五”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3.92億元,開展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和規范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截止2016年12月,全省已建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 161個,總面積28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3%,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目前正制定《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2016-2025年)》。
請結合實際,從總體情況上介紹,近五年來,云南是如何因地制宜推進生態創建的?
張紀華:明確創建體系,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綠色系列創建為主,形成生態創建體系,以“三創”為抓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明確創建的指標體系,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綠色系列創建的標準和指標。
深入開展“三創”。目前,全省累計建成1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8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文明州、21個省級生態文明縣、615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29個省級生態文明村;上報環保部待命名的國家級生態州1個、國家級生態縣4個。昆明市、玉溪市、麗江市、景洪市、安寧市共5個地區開展了國家環境模范城市創建,其中麗江市、景洪市已完成省級評估。全省建成各級各類綠色學校3182所,綠色社區530家,環境教育基地70個。推薦石林縣、西雙版納州作為云南省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上報環保部待復核命名。
接下來,云南將如何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張紀華:“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牢固樹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強烈意識和“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提升不能下降”的底線思維,按照“保護優先、發展優良、監測有效、監管有力”的思路,做到“八個堅持”,即堅持“兩山”思想、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環境標準、堅持環境監測、堅持法規建設、堅持最嚴制度、堅持污染防治、堅持黨政同責。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體制重點改革事項,結合云南特點有針對性地推動一批改革事項,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善《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年內劃定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底前,完成勘界定標,出臺生態保護紅線考核及管控辦法。
突出優勢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持續推進森林云南建設、石漠化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監管等,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推進“三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突出重點強化污染防治。持續加強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治理等,尤其要突出抓好以九湖為重點的水污染防治。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走“兩型三化”的產業發展路子,推動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抓好環境信息公開,不斷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拓寬輿論監督渠道,切實保障公眾環境權益。
抓好環境保護督察和監察,持續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問題整改,今年內對16州市黨委、政府開展一輪省級環保督察,全面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落實,對嚴重惡意環境違法行為持續保持“零容忍”態度。完善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和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的環境資源執法協調機制,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合力。
(原題為《【砥礪奮進的五年 新華訪談】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張紀華:把七彩云南建設成為祖國西南的美麗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