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一区-蜜桃小说-蜜桃网站在线观看-蜜桃天美星空麻豆精东-78m成人亚洲-789成人网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產業園區

2025-02-03 12:11:41 admi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生態環境標準HJ 131—2021代替 HJ/T 131—200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產業園區Technical guideline for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Industrial park本電子版為正式標準文本,由生態環境部環境標準研究所審校排版。2021-09-08 發布 2021-12-01 實施生 態 環 境 部 發 布目 次前 言 ................................................................................................................................................................. ii1 適用范圍 ........................................................................................................................................................12 規范性引用文件.............................................................................................................................................13 術語和定義 ....................................................................................................................................................14 總則 ................................................................................................................................................................15 規劃分析 ........................................................................................................................................................36 現狀調查與評價.............................................................................................................................................47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58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69 規劃方案綜合論證和優化調整建議.............................................................................................................810 不良環境影響減緩對策措施與協同降碳建議...........................................................................................911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與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912 產業園區環境管理與環境準入.................................................................................................................1013 公眾參與和會商意見處理.........................................................................................................................1114 評價結論 ....................................................................................................................................................1115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要求.................................................................................................................12HJ 131—2021ii前 言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指導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制定本標準。本標準規定了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任務、重點內容、工作程序、主要方法和要求。本標準是對《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 131—2003)的第一次修訂。與原標準相比,修訂的主要內容如下:——調整、完善了導則結構、技術要求等,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30—2019)相銜接;——增加規劃與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的符合性分析,強化產業園區環境準入、入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相關內容,與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聯動銜接;——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要求,增加主要污染物減排和節能降碳潛力分析、資源節約與碳減排等相關內容,落實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減污降碳協同共治要求;——增加了產業園區環境風險現狀調查、預測與評價、防范對策等相關內容,突出了產業園區環境安全保障要求;——調整、完善了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調查、環境可行性論證及優化調整建議等相關內容,明確了產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的基本要求;——刪減了附錄 A 環境影響識別和附錄 B 環境容量估算方法。自本標準實施之日起,《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 131—2003)廢止。本標準由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訂。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南開大學。本標準生態環境部 2021 年 9 月 8 日批準。本標準自 2021 年 12 月 1 日起實施。本標準由生態環境部解釋。HJ 131—20211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產業園區1 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任務、重點內容、工作程序、主要方法和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國務院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其他類型園區可參照執行。2 規范性引用文件本標準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HJ 2.2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 2.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 2.4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 19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 130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69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 610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 964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 1111 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技術指南 總綱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產業園區 industrial park指經各級人民政府依法批準設立,具有統一管理機構及產業集群特征的特定規劃區域。主要目的是引導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并配套建設公共基礎設施。注:除以上術語和定義外,HJ 130 中術語和定義同樣適用于本標準。4 總則4.1 評價范圍4.1.1 時間維度上,應包括產業園區整個規劃期,并將規劃近期作為評價的重點時段。4.1.2 空間尺度上,基于產業園區規劃范圍,結合規劃實施對各生態環境要素可能影響的產業園區外周邊地區及環境敏感區,統籌確定評價空間范圍。HJ 131—202124.2 評價總體原則突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源頭預防作用,優化完善產業園區規劃方案,強化產業園區污染防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a)全程互動評價在規劃編制早期介入并全程互動,確定公眾參與及會商對象,吸納各方意見,優化規劃。b)統籌協調協調好產業發展與區域、產業園區環境保護關系,統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共治、資源集約節約及循環化利用、能源智慧高效利用、環境風險防控等重大事項,引導產業園區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c)協同聯動銜接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細化產業園區環境準入,指導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及其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簡化,實現區域、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系統銜接和協同管理。d)突出重點立足規劃方案重點和特點以及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特征,充分利用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的數據資料及成果,對規劃實施的主要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重點關注制約區域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環境影響因子和重大環境風險因子。4.3 評價基本任務4.3.1 開展產業園區發展情況與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生態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規劃實施主要生態、環境、資源制約因素分析。4.3.2 識別規劃實施主要生態環境影響和風險因子,分析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壓力、污染物減排和節能降碳潛力,預測與評價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和潛在風險,分析資源與環境承載狀態。4.3.3 論證規劃產業定位、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布局、建設時序及環境基礎設施等的環境合理性,并提出優化調整建議,說明優化調整的依據和潛在效果或效益。4.3.4 提出既有環境問題及不良環境影響的減緩對策、措施,明確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跟蹤監測與評價要求、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制定或完善產業園區環境準入及產業園區環境管理要求,形成評價結論與建議。4.4 評價技術流程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流程見圖 1。HJ 131—20213圖 1 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流程圖5 規劃分析5.1 規劃概述5.1.1 規劃總體安排說明產業園區規劃目標和定位、規劃范圍和時限、發展規模、發展時序、用地(用海)布局、功能HJ 131—20214分區、能源和資源利用結構等。5.1.2 產業發展說明產業園區產業發展定位、產業結構,重點介紹規劃主導產業及其規模、布局、建設時序等,規劃所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性質、內容、規模、選址、項目組成和產能等。5.1.3 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介紹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或依托的污水集中處理、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水回用、集中供熱(供冷)、余熱利用、集中供氣(含蒸汽)、供水、供能(含清潔低碳能源供應)等設施,以及道路交通、管廊、管網等配套和輔助條件。5.1.4 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介紹產業園區環境保護總體目標、主要指標、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案、環境管理及環境風險防控要求、應急保障方案或措施等。5.2 規劃協調性分析5.2.1 與上位和同層位規劃的協調性分析分析產業園區規劃與上位和同層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及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的符合性和協調性,明確在空間布局、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節能降碳、風險防控要求等方面的不協調或潛在沖突。5.2.2 與“三線一單”的符合性重點關注規劃與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的符合性,對不符合“三線一單”要求的,提出明確的規劃調整建議。6 現狀調查與評價6.1 產業園區開發與保護現狀調查6.1.1 產業園區開發現狀調查產業園區三產規模和結構、工業規模和結構、主要產業及其產能規模、人口規模及其分布等。6.1.2 環境基礎設施現狀調查產業園區已建或依托環境基礎設施概況,包括設計規模、設施布局、服務范圍、處理工藝、處理能力、實際運行效果和達標排放水平等,其中污水處理設施還應調查配套管網、排污口設置、污染雨水收集與處理情況。6.1.3 環境管理現狀調查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執行情況,重點企業環境影響評價、竣工驗收、排污許可證管理等開展情況;產業園區主要污染物及碳減排情況,主要污染行業、重點企業污染防治情況;產業園區環境監管、監測能力現狀,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或環境投訴)及其整改情況。HJ 131—202156.2 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現狀調查6.2.1 調查、分析產業園區、主要產業及重點企業資源能源使用需求、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現狀及變化;產業園區能源結構調整、能源利用總量及能耗強度控制情況,涉煤項目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方案落實情況;分析產業園區資源能源集約、節約利用與資源能源利用上線或同類型產業園區、相關政策要求的差距,以及進一步提高的潛力。6.2.2 以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碳排放行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區,應調查碳排放控制水平與行業碳達峰要求的差距和降碳潛力。6.3 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6.3.1 調查評價范圍內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及環境敏感區的分布、范圍及其管控要求,明確與產業園區的空間位置關系;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變化,產業(生產)、居住(生活)、生態用地的沖突。6.3.2 調查評價范圍主要污染源類型和分布、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水平、排污去向或委托處置等情況,確定主要污染行業、污染源和污染物。6.3.3 調查評價區域水環境(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大氣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及底泥(沉積物)等質量狀況,調查因子包括常規、特征污染因子;分析評價范圍環境質量變化的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說明環境質量超標的位置、時段、因子及成因。6.4 環境風險與管理現狀調查6.4.1 調查產業園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質及危險化學品、重點環境風險源清單,確定重點關注的環境風險物質、環境風險受體及其分布。6.4.2 調查產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聯動狀況,分析產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水平與環境安全保障要求的差距。6.5 現狀問題和制約因素分析根據現狀調查結果,對照“三線一單”等環境管理要求,分析產業園區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現狀問題及成因,提出產業園區發展及規劃實施需重點關注的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因素,明確新一輪規劃實施需優先解決的涉及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環境風險防控、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問題。7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7.1 環境影響識別識別土地開發、功能布局、產業發展、資源和能源利用、大宗物質運輸及基礎設施運行等規劃實施全過程的影響。分析不同規劃時段的規劃開發活動對資源和環境要素、人群健康等的影響途徑與方式,及影響效應、影響性質、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等;篩選出受規劃實施影響顯著的生態、環境、資源要素和敏感受體,辨識潛在重大環境風險因子和制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污染因子,確定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重點。7.2 環境風險因子辨識對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險物質生產、使用、貯存等的產業園區,識別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危險物質、風險源和主要風險受體,辨識主要環境風險類型和因子,明確環境風險的主要擴散介質和途徑。HJ 131—202167.3 環境目標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銜接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管控目標,考慮區域和行業碳達峰要求,從生態保護、環境質量、風險防控、碳減排及資源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建立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基準年及不同評價時段的環境目標值、評價指標值、確定依據,以及主要風險受體的可接受環境風險水平值。8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8.1 基本要求8.1.1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基本要求、方法可參照執行 HJ 130、HJ 2.2、HJ 2.3、HJ 2.4、HJ 19、HJ 169、HJ 610、HJ 964、HJ 1111,并根據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影響特征、當地環境保護要求等確定預測與評價內容和方法。8.1.2 明確不同評價時段區域生態環境、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及資源、環境承載狀態,分析說明規劃實施后產業園區能否滿足已確定的環境目標要求。8.1.3 對于環境質量不滿足環境功能要求或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應分析產業園區污染物減排潛力,明確削減措施、削減來源及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減排量,結合區域限期達標規劃等對區域環境質量變化進行預測、分析。8.2 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壓力分析8.2.1 結合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及污染控制水平、碳排放特征、產業園區污染集中處理、資源能源集約利用水平,設置不同情景方案,評估產業園區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等需求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碳排放水平。8.2.2 重點關注有潛在顯著環境影響或風險的特征污染物、新污染物和持久性污染物、汞等公約管控的物質排放特征,分析主要污染源空間分布、排放方式、排放強度、污染控制水平及排放量。8.3 環境要素影響預測與評價8.3.1 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分析產業園區污水產生、收集與處理、尾水回用情況,預測、評價尾水排放等對受納水體(地表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的影響;結合所依托的區域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模、接納能力、處理工藝、納管水質要求、配套污水管網建設等,分析論證產業園區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的環境可行性。8.3.2 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結合產業園區水文地質特征和包氣帶防護性能,分析、識別規劃主要污染產業、污水或危險廢物等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等,可能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污染途徑及污染物在含水層中的運移、吸附與解析過程,綜合評價產業及基礎設施布局的環境合理性;涉及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或位于地下水環境敏感區的產業園區,可采用定量預測方法,分區評價污水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泄漏或污水(滲濾液)滲漏等對地下水環境及環境敏感區的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和風險可控性。8.3.3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評價規劃產業發展、物流交通及集中供熱、固體廢物焚燒、廢氣集中處理中心等設施建設對評HJ 131—20217價范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考慮區域大氣污染物傳輸特征,分析產業園區規劃實施對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總體影響。8.3.4 聲環境影響預測分析預測規劃實施后交通物流方式、主要道路車流量等的變化,分析規劃實施后集中居住區等聲環境敏感區環境質量達標情況。8.3.5 固廢處理處置及影響分析預測、分析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種類、數量、處理處置方式、綜合利用途徑及可能產生的間接環境影響;納入區域固體廢物管理處置體系的產業園區,從接納能力、處理類型、處理工藝、服務年限、污染物達標排放等方面,分析依托既有處理處置設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可行性。8.3.6 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對涉及重金屬及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的產業園區,分析規劃實施可能對土壤環境造成顯著影響的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根據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在土壤環境的輸移、轉化過程,分析主要受影響的地塊,以及土壤環境污染變化潛勢。8.3.7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分析土地利用類型改變等對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敏感區的影響,重點關注污染物排放等對重要生態系統功能及重要物種棲息地質量的影響。涉海的產業園區還應分析圍填海的生態環境影響。8.3.8 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8.3.8.1 預測評價各類突發性環境事件對人群聚集區等重要環境敏感區的風險影響范圍、可接受程度等后果;涉及大規模危險化學品輸運的產業園區,應分析危險化學品輸送、轉運、貯存的環境風險。8.3.8.2 對可能產生易生物蓄積、長期接觸對人群和生物產生危害作用的無機和有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的產業園區,根據產業園區特征污染物環境影響預測結果,分析暴露的途徑、方式及可能產生的人群健康風險。8.4 累積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分析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累積性生態環境影響因子、累積方式和途徑,重點關注污染物通過大氣—土壤—地下水等環境介質跨相輸送、遷移和累積過程,預測、分析環境影響的時空累積效應,給出累積環境影響的范圍和程度。8.5 資源與環境承載狀態評估8.5.1 分析產業園區資源(水資源、能源等)利用、污染物(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等)及碳排放對區域或相關環境管控單元資源能源利用上線及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碳排放總量的占用情況,評估區域資源、能源及環境對規劃實施的承載狀態。8.5.2 產業園區所在區域環境質量超標的,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結合產業園區污染物減排方案,提出產業園區存量源污染物削減量和規劃新增源污染物控制量。資源消耗超過相應總量或強度上線的產業園區,分析提出資源集約和綜合利用途徑及方案,以不突破上線為原則明確產業園區資源利用總量控制要求。碳排放總量超過區域碳排放控制目標的產業園區,應明確產業園區降碳途徑和實現碳減排的具HJ 131—20218體措施。9 規劃方案綜合論證和優化調整建議9.1 規劃方案環境合理性論證9.1.1 基于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管控目標,結合規劃協調性分析結論,論證產業園區規劃目標與發展定位環境合理性。9.1.2 基于產業園區環境管控分區及要求,結合規劃實施對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其他環境敏感區的影響預測及環境風險評價結果,論證產業園區布局、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的環境合理性。9.1.3 基于產業園區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管控,結合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結果,以及產業園區低碳化、生態化發展要求,論證產業園區規劃規模(產業規模、用地規模等)、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運輸方式的環境合理性。9.1.4 基于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影響分析,論證產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分類集中安全處置、集中供熱、VOCs 等廢氣集中處理中心等設施選址、規模、建設時序、排放口(排污口)設置等的環境合理性。9.1.5 特殊類型產業園區規劃方案綜合論證重點包括:a)化工及石化園區重點從環境風險防控要求約束,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環境質量影響等方面,論證園區選址、產業定位、高風險產業及下游產業鏈發展規模、園區內部功能分區和用地布局、污水及危險廢物等集中處理處置設施、環境風險防范設施等建設的環境合理性。b)涉及重金屬污染物、無機和有機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特殊污染物排放的產業園區,重點從園區污染物排放管控、建設用地污染風險管控約束,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人群健康風險、底泥(沉積物)和土壤環境等累積性影響方面,論證園區產業定位和產業結構、主要規劃產業規模和布局、污染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方案的環境合理性。c)以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點碳排放行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重點從資源能源利用管控約束,與區域、行業的碳達峰和碳減排要求的符合性,資源與環境承載狀態等方面,論證園區產業定位、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重點涉碳排放產業規模的環境合理性。9.1.6 規劃方案目標可達性分析和環境效益分析要求執行 HJ 130。9.2 規劃優化調整建議9.2.1 規劃實施后無法達到環境目標、滿足區域碳達峰要求,或與國土空間規劃功能分區等沖突,應提出產業園區總體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的優化調整建議。9.2.2 規劃布局與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產業園區空間布局管控要求不符,或對生態保護紅線及產業園區內、外環境敏感區等產生重大不良生態環境影響,或產業布局及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等產生的環境風險不可接受,應對產業園區布局、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等提出優化調整建議。9.2.3 規劃產業發展可能造成重大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環境風險、人群健康影響或資源、生態、環境無法承載,或超標產業園區考慮區域污染防治和產業園區污染物削減后仍無法滿足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或污染物排放、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碳排放不符合產業園區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等管控要求,應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提出優化調整建議。9.2.4 基礎設施規劃實施后,可能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或無法滿足規劃實施需求、難以有效實現產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的,應提出選址、規模、建設時序及處理工藝、排污口設置、提標改造、中水回用及配套管網建設等優化調整建議,或區域環境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建議。9.2.5 明確優化調整后的規劃布局、規模、結構、建設時序等,并給出優化調整的圖、表。HJ 131—202199.2.6 將優化調整后的規劃方案作為推薦方案。9.3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編制互動情況說明說明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編制的互動過程、互動內容,各時段向規劃編制機關反饋的建議及采納情況等。10 不良環境影響減緩對策措施與協同降碳建議10.1 資源節約與碳減排10.1.1 資源節約利用從完善產業園區能源梯級高效利用、非常規水資源(如礦井水、中水、微咸水、海水淡化水)利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提出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發展的優化建議。10.1.2 碳減排提出產業園區碳減排的主要途徑和主要措施建議,包括涉碳排放產業規模、結構調整、原料替代,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綠色清潔能源利用,廢物的節能與低碳化處置等。10.2 產業園區環境風險防范對策10.2.1 針對潛在的環境風險,提出相關產業發展的約束性要求。10.2.2 對可能產生顯著人群健康影響的產業園區,提出減緩人群健康風險的對策、措施。10.2.3 從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重大風險源在線監控、危險化學品運輸風險防控、突發性環境風險事故應急響應、完善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環境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完善企業、園區、區域環境風險防控體系的對策,以及產業園區與區域風險防控體系的銜接機制。10.3 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10.3.1 提出園區落實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及污染防控方案的主要措施和要求,包括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升水環境質量、分類防治土壤環境污染、完善固體廢物收集和貯存及利用處置等。10.3.2 針對產業園區既有環境問題和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主要環境影響,提出減緩對策和措施。10.3.3 生態環境較敏感或生態功能顯著退化的產業園區,應提出生態功能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和措施,包括生態修復、生態廊道構建、生態敏感區保護及綠化隔離帶或防護林等緩沖帶建設等。11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與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11.1 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計劃11.1.1 擬定跟蹤評價計劃,對產業園區規劃實施全過程已產生的資源利用、環境質量、生態功能影響進行跟蹤監測,對規劃實施提出環境管理要求,并為后續產業園區跟蹤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跟蹤評價計劃基本要求參照執行 HJ 130。11.1.2 產業園區跟蹤監測方案是跟蹤評價計劃的重要內容,包括跟蹤監測的環境要素、生態指標、監測因子、監測點位(斷面)、監測頻次、監測采樣與分析方法、執行標準等。a)監測點位(斷面)布設應考慮環境敏感區、產業集中單元、現狀環境問題突出的單元、產業園HJ 131—202110區優先保護區、重點控制斷面,區域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重點管控單元等。b)監測環境要素應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底泥(沉積物)等,必要時還應考慮可能受影響的產業園區及周邊易感人群。c)監測因子或指標應包括常規污染因子、特征污染因子、現狀超標因子、生態狀況指標,以及特定條件下的人群健康狀況指標等。11.2 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求11.2.1 分行業提出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內容和基本要求。11.2.2 對符合產業園區環境準入的建設項目,提出簡化入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議。a)對不涉及特定保護區域、環境敏感區,且滿足重點管控區域準入要求的建設項目,可提出簡化選址環境可行性和政策符合性分析,生態環境調查直接引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建議。b)對區域環境質量滿足考核要求且持續改善、不新增特征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可提出直接引用符合時效的產業園區環境質量現狀和固定、移動污染源調查結論,簡化現狀調查與評價內容的建議。c)對依托產業園區供熱、清潔低碳能源供應、VOCs 等廢氣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固體廢物集中處置等公用設施的建設項目,可提出正常工況下的環境影響直接引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建議。12 產業園區環境管理與環境準入12.1 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方案12.1.1 以改善產業園區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提出產業園區環境管理目標、重點、對象和指標,完善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方案。12.1.2 以提高產業園區環境管理能力和水平為目標,提出加強污染源及風險源監管、污染物在線監測、環保及節能設施建設、環境風險防控及應急體系建設、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強化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措施。12.2 產業園區環境準入12.2.1 產業園區環境管控分區細化12.2.1.1 產業園區與區域優先保護單元重疊地塊,產業園區內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河流水系、濕地、潮間帶、山體、綠地等及評價確定需保護的其他環境敏感區,劃為保護區域。12.2.1.2 保護區域外結合產業園區功能分區,劃為不同的重點管控區域。12.2.2 分區環境管控要求12.2.2.1 落實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政策及區域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結合現狀調查、影響預測評價結果,細化分區環境準入要求。12.2.2.2 保護區域環境準入應包括以下要求:列出保護區域禁止或限制布局的規劃用地類型、規劃行業類型等,對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現有開發建設活動提出整改或退出要求。12.2.2.3 重點管控區域環境準入應包括以下要求:a)空間布局約束要求。對既有環境問題突出、土壤重金屬超標、污染企業退出的遺留污染棕地、弱包氣帶防護性能區等地塊,提出禁止和限制準入的產業類型及嚴格的開發利用環境準入條件;針對環境風險防范區、環境污染顯著且短時間內治理困難的地塊等,提出限制、禁止布局的用地類型或布局的HJ 131—202111建議。b)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包括產業園區、主要污染行業的主要常規、特征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及存量源削減量和新增源控制量、主要污染物(包括常規和特征污染物)及碳排放強度準入要求,現有源提標升級改造、倍量削減(等量替代)等污染物減排要求,主要污染行業預處理、深度治理等要求。c)環境風險防控要求。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險物質,特別是優先控制化學品生產、使用、貯存的產業園區,應提出重點環境風險源監管,禁止或限制的危險物質類型及危險物質在線量,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監管,高風險產業發展規模控制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防控或污染土壤修復等管控要求。d)資源開發利用管控要求。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準入要求。節能、能源利用(方式)及綠色能源利用,涉煤項目煤炭減量替代要求;涉及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產業園區應提出禁止、限制準入的燃料及高污染燃料設施類型、規模及能源結構調整等要求。水資源超載產業園區應提出禁止、限制準入的高耗水行業類型、工序類型及中水回用要求。13 公眾參與和會商意見處理公眾參與和會商意見處理參照執行 HJ 130。14 評價結論14.1 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現狀與存在問題結合產業園區發展情況和生態環境調查,明確產業園區污染治理、風險防控、環境管理、重要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及其與環境管理目標和相關政策要求的差距。給出產業園區環境質量現狀和歷史演變趨勢,環境質量超標的位置、時段、因子及成因。指出產業園區發展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環境風險防控、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風險隱患。14.2 規劃生態環境影響特征與預測評價結論明確規劃實施產生的顯著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對重要環境敏感區的影響方式、途徑和程度。明確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因素和受體特征,以及環境風險類型、暴露途徑、水平和后果。明確規劃實施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影響和累積效應,以及對實現產業園區環境目標的綜合影響。14.3 資源環境壓力與承載狀態評估結論結合評價時段內產業園區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等需求量及潛在的碳排放水平,明確規劃實施帶來的新增資源、能源消耗量和主要污染物、碳排放負荷。指出不同評價時段產業園區主要污染物削減措施、削減來源及減排潛力,以及主要資源、污染物現狀量、減排量(節減量)、新增量,明確規劃實施的資源環境承載狀態。14.4 規劃實施制約因素與優化調整建議明確產業園區規劃與上位和同層位法律、法規、政策及“三線一單”和相關規劃存在的不協調、不符合或潛在沖突,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角度給出相應解決對策。結合環境影響預測分析評價結果,明確規劃實施的主要資源、環境、生態制約因素,指出與產業園區環境目標和要求不相符的規劃內容,并提出具體、可行的優化調整建議。說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編制互動過程,編制機關采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議優化規劃方案的主要內容。HJ 131—20211214.5 規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要求從生態保護、環境質量、風險防控、碳減排及資源利用、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明確規劃實施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和要求,以及產業園區資源節約利用、碳減排的主要優化建議。針對產業園區現狀生態環境問題和不同評價時段主要生態環境影響,提出不良環境影響減緩對策、環境風險防控要求、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產業園區生態保護和治理措施。14.6 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改進對策和建議明確產業園區環境管理現狀問題和短板,及與規劃期環境目標和要求的差距,給出提高產業園區環境監管水平和執行能力的對策建議。明確產業園區環境管控分區,給出具體的分區環境準入要求。明確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和評價的總體要求和執行要點,規劃所含建設項目環評的重點內容、基本要求及簡化建議。15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要求參照執行 HJ 130 要求,并可根據產業園區實際,對報告書章節設置、主要內容及圖件進行適當增減。


  

聯系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影视全部免费看 | 狠狠色丁香 | 亚洲九九视频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久久久|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影视最新网址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 尻逼小说| 91麻豆精品国产一级 | 国产在线观看麻豆91精品免费 | 精品国产免费福利片 | 啦啦啦高清在线影院 |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精品影院4hutv四虎 | 色免费在线观看 |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网站 | 日本丰满大乳欲妇三级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麻豆精品一区 | 日本福利片国产午夜久久 | 天堂网资源www | 黑人操白逼 | 欧美日韩高清观看一区二区 | 五月综合视频 | 手机国产看片 | 羞羞网站在线看 | 日韩在线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放荡人妇 | 四虎成人精品 | 老年人tv老年人同性 |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给综看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器 |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1 | 欧美男人的天堂 | 欧美一级级a在线观看 | 小毛片 |